伊琳诺·罗斯福(EleanorRoosevelt)入选英国广播公司在线新闻评选的“千年最伟大的女性”前十名,令人不禁回顾起这位当年的美国第一夫人。50多年前,她的政治远见与挑战传统的勇气、她在妇女权利与人权领域创始性的工作、她为他人幸福所作的牺牲、她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一起为缔造现代美国所作的努力、即使在今天看来依旧令人叹服。
伊琳诺1884年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她的伯父就是令人敬畏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但是这个不快乐的公主却从妈妈安娜(当时有名的美女)那里得到一个难以消除的印象:她的相貌平庸到丑陋的程度。伊琳诺小时侯有次和父母一起去欧洲,途中他们的船和另一艘船相撞了,人们疯狂地冲向救生艇,到处充满了“恐怖的喊叫声”,伊琳诺在荒乱中和父母失散,尽管最后一家找到一起,但这次惊险的经历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她在一生中都有一种感觉,即需要证实她能够运用特别的勇气来克服这种自然的怯懦。而幼年失去父母更使她产生了她喜欢的人可能要离她而去的想法,即便仅是猜疑,也常引起她紧张、绝望的迷惑情绪。伊琳诺15岁时被送到英国的亚伦舍伍德念书,在她的老师的鼓励下,这个羞怯的、相貌平平的姑娘终于变得自信起来,成了学生领导,以至于当伊琳诺76岁在她的书中回忆往事时,仍认为她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是她在亚伦舍伍德当选曲棍球校队队长的时候。1905年她和富兰克林结婚。然而,1918年他们的婚姻却因富兰克林与露西·默瑟的关系而受到挫折,尽管后来他们和解,但伊琳诺一直没有摆脱富兰克林的不忠给她带来的痛苦。当他们重返纽约时,伊琳诺决心重新开始她自己的生活,她积极参加妇女选举联盟、妇女贸易联盟、民主党妇女分会。1926年她帮助在海德公园建了一个家具厂雇佣失业工人。1927年她和别人联合创办了一所学校,任副校长并讲授政治与文学课。到1928年富兰克林竞选纽约市长时,伊琳诺自己本身已经在政治上相当成功。
因此当富兰克林1933年当选总统后,伊琳诺曾有很多疑虑,想到刚刚取得来之不易的独立生活,又要去忍受白宫新的种种限制,她为此而忧心忡忡,甚至曾打算离开她的丈夫。但是她最终克服了内心的怯懦,人们很快发现,白宫的新女主人精力充沛且不大重视传统。伊琳诺在白宫召开大型茶会,招待的人包括各个行业和阶层,这一点也曾在美国30年代的上流社会中引起非议,因为一位被邀请参加白宫招待会的上流社会太太,在接受伊琳诺接见时,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在她的前面竟排着她的保姆。这位最有政治热情的第一夫人成了公众注视的中心,她的不屈不挠、我行我素的风格无疑给华盛顿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她成了富兰克林有力的帮手,新政的鼓吹者、执行者。她代替半身不遂的富兰克林到处出访,贫民窟、黑人社区、煤矿、山区、二战时协约国部队前线、美军基地,在太平洋岛屿上的士兵曾接到通知:即使在暴雨中也禁止光着肩膀,因为罗斯福夫人可能会突然来访。她访问过的地方比哪一位总统都要多。以至《时代》称她为“无处不在的伊琳诺”。没有哪个方面不是她关心的,穷人、黑人、孩子,住房、教育——尤其是妇女平等与人权。她是当时第一个将国内的种族隔离、对黑人的私刑与国外的种族灭绝、法西斯主义联系起来的,早在1935年8月,伊琳诺就号召建立国际联盟反对希特勒,建立国内联盟反对贫穷、种族隔离与国际孤立。她还预见了人为沙漠化,提出保护自然、保护物种的口号。当1945年4月罗斯福去世时,人们曾以为她会从此退出,但实际上,她继续从事了17年的公众事务,或许这还是她一生中最成功的时光。那年12月,她当选为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主席,作为美国代表出席了联合国第一次大会,在她的积极努力下创立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起草并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杜鲁门称她为“世界第一夫人”。在她62岁时,人们还看到她去威尔特维茨犯罪少年学校,她能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她整理乱七八糟的宿舍、换洗床单、弯下腰来认真擦洗厕所里小男孩临时方便而留下的臊臭的地板,对一位总统遗孀而言,这才是人道、责任和博爱的具体行动。
伊琳诺和罗斯福是美国政治生活中最伟大的伴侣之一。他们的婚姻不是传统的幸福的婚姻,但他们或许是白宫最完美合作的典范。罗斯福尊敬他的妻子,欣赏她的力量而且依赖她。当1921年罗斯福瘫痪之后,他的事业似乎就要从此结束,但在这个时候伊琳诺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她成了他的替身,他的“眼睛与耳朵”,他的“声音”。在伊琳诺的帮助与鼓励下,罗斯福恢复了自信并重新投身政治直至当选总统。也是在伊琳诺的坚持下,“新政”中才加进反种族主义、社会福利、妇女权利等罗斯福宁可忽略、而且在当时大气候中并不受欢迎的内容,她是“他的良心”。历史上没有哪一位第一夫人像她那样面临如此多的挑战(当然,希拉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所以当有人问希拉里她最敬仰谁时,她毫不犹豫回答是伊琳诺)。1933年可能是美国历史上继独立、内战后第三个困难时期,当时国家尚未从经济萧条中恢复过来,更严重的是,美国人民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国家产生怀疑,对现代工业文明彻底否认,对前途不抱希望。罗斯福与伊琳诺以高度的责任心以及英雄般的勇气推行新政与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领导一个并不愿意的国家参加二战,不仅给美国带来了经济繁荣、军事强大,特别是让美国人获得了心理上的自信与民族优越感。当然,伊琳诺也是唯一一个公开地表达与丈夫不同意见的第一夫人,从1933年谴责罗斯福的经济方案中对妇女不利的措辞,到1938年她发表的与罗斯福国际策略针锋相对的文章。
伊琳诺与美联社女记者洛雷纳·希科克(希克)的关系也一直是颇有争议的。尤其是1978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图书馆管理员发现满满18盒她们的往来书信之后。她们在长达30多年的交往中共写了3500多封信,这些信后来经整理出版,即《不能没有你》(EmptyWithoutYou)———书名来源于1933年3月5日伊琳诺写给希克的信中的某个句子。当时舆论纷纷对这些措辞亲密而热烈的信的出现作出了相当强烈的反响,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希克1913年进美联社,才华横溢而且事业极为成功,据说她外型粗壮,穿男式衬衫,抽烟。1932年她在对伊琳诺的一系列采访中,两人建立起友谊。1933年伊琳诺入住白宫后开始给希克写信,有时一天两封,开头常常是“希克我爱”。人们至今仍无法统一对这段情感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是希克为伊琳诺作了大量的乐观的宣传,这让进白宫前无所适从的伊琳诺获得了自信,作好了积极准备,到1933年伊琳诺已经在各方面都相当成功了;正是在希克的建议下,伊琳诺首创白宫一周开一次女记者招待会的先例,通过这些记者招待会(共348次),伊琳诺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的影响将她所关心的建立住房、教育、残疾人等社会公积金的工作积极开展起来;是希克建议她1933年在西弗吉尼亚煤矿那次有名的访问,让出身优越的伊琳诺亲眼目睹了穷人和下等人的困境而成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并从此一生为了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好而不懈努力;也正是在希克的建议下,伊琳诺创办新闻专栏“我的时光”,从1933年一直到她去世,伊琳诺在这个专栏上每天写下她的感受、观点,以此让总统和美国人民得到了沟通;当然最重要的莫过于希克30多年来无私的持久的感情上的支持。
当感到不幸和难过时,她常常会一个人去罗克·克里克墓地,在亨利·亚当斯为纪念他妻子而立的铜像前坐一会儿,在离开时,就“感到心情好多了”。我们无法感受当时她内心的迷惑,但她一定迷惑过,在她童年父母早逝时,在她发现丈夫不忠时,在1945年富兰克林突然逝去时,在她政治上遇到种种挫折时……伊琳诺为了让人们生活的更好些,从为一个残疾人的轮椅募捐到为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平等的权利而不懈奋斗、到处奔走,也确实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可是,除了这座雕塑,“无处不在的伊琳诺”却无法抵达自己的内心。是的,或许伊琳诺最终没能告慰自己,她最终只获得富兰克林的尊敬而不是爱情,还有她的至今令人非议的寻求情感慰籍的方式。但也正由于此,才更加使我们感受到一个唯自己不能拯救却努力去拯救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女人的高尚与伟大。